中德少儿艺术教师交流之旅
2017年春节刚刚过后, 来自祖国四座不同城市的少儿艺术老师, 踏上了由谨严教育交流和启想生命美育研究院共同组织的德国艺术学校学习交流之旅。
中国领队的老师是启想国际艺术学校和启想生命美育研究院的创始人罗珍老师。罗珍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美学教育专业, 曾在北京市少年宫从事少儿艺术教育老师多年,积攒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承担了国家教委 多项儿童美学教育的 科研项目,是中国著名的儿童美学教育家。
而接待远道而来中国艺术老师的德国机构是南方巴登-符滕堡州艺术学校联盟。这是南德仅有的,由州政府支持,和国家认证的社区艺术学校联盟, 其师资力量、课程设计、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等全方面符合德国最高标准。教学秉承德国包豪斯的设计与教育理念,为孩子们提供体验各种艺术表达形式所需的材料,工具,技法。
作为世界经济工业强国, 欧盟的领跑者,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德国拥有世界上最为良性的经济体,完备的工业体系, 享誉世界的科研机构和数不清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时德国也是现代工业艺术和现代艺术教育的发源地, 德国包豪斯学校所倡导的 设计理念领跑了全球工业设计创新的一个世纪。那么,德国人的工匠精神, 严谨作风, 和团队合作能力到底从何而来? 我们将在游学过程中, 有机会体验德国孩子的艺术课程,和德国多年经验的艺术老师座谈,了解德国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短短五天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中, 我们参观了五所艺术学校, 其中包括4所少儿艺术学校和一所自由艺术大学。教学范围包括了从两岁开始的早期启蒙艺术教育,到报考艺术类大学的辅导工作。 针对各个成年年龄段的 艺术爱好者的课程,以及专门那特殊需求而设置的艺术心理治疗类课程。
我们参观了艺术学校的教室, 与校长们进行了座谈, 深度交流了教育理念, 课程设计, 教师资质培训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参观一所艺术学校的同时,与他们合作的当地的小学校长也邀请我们参观他们的校园,和小学教师一起探讨艺术课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我们也参观了社区的家庭活动中心 。在自由艺术大学中, 中国艺术老师们有机会和德国学员们一起上了一堂体验课 。
最后一天,在和第五位艺术学校校长共进午餐的时候 , 德国艺术校长请每位来访的中国教师 讲一讲,参观交流后最大的感受,或者说中德艺术学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老师们说出了以下几点 :
艺术学校的基础设施
德国儿童艺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几乎可以和中国国内高等学院相媲美。德国普通的艺术学校中都设有陶瓷炉, 木工房, 甚至焊接车间等等。德国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接触到多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工艺。 这对于提高孩子的能力和眼界,(不仅仅是艺术的) 非常有帮助。来参观的老师惊叹于柜子里面摆放整整齐齐的各种各样工具 。
艺术课程设计
德国艺术课堂上没有标准化的课件,没有可以由不同老师操作的标准化课程设计流程。艺术老师是课件的版权拥有者。课程中一般只有确定的主题和所用的主要技法。但是作品学生要自己设计, 甚至所选用的材料,有相当大的部分由学生自己定。老师不是课堂的领袖 ,也不是讲解者。而是帮助学生完成自己作品的服务者。孩子们的作品会截然迥异。
艺术课所用的材料
德国艺术学校让孩子进行艺术创作采用的材料,很多是来源于生活,很多是生活用垃圾。 比如说花园里面的剪掉的枝条,木工房里剩下的废木屑和木片,旧报纸旧杂志和食品包装盒等等 。其使用之巧妙,令人惊叹。另外,德国艺术课堂添加了很多多学科元素,例如文学作品欣赏,颜料制作知识(化学),照片底片成像原理等等。 艺术课不是单学科,而是人类知识的一部分。
政府支持和财政来源
德国和中国在校外教育理念上面有根本的不同。 中国现在趋向教育产业化。 德国人依然把受教育(包括校外教育)看作公民的权利, 国家(社区)必须不遗余力的满足公民的基本需求。这导致了社会机制的不同, 社会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形式不同,财政来源不同。
交流过程中,德国艺术老师也对中国的艺术教育情况表现了极大的兴趣。罗珍老师每到一处,必为德国的校长们介绍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 体制外和体制内内艺术教育的不同。同时她也介绍了参与和主持的国家艺术教学研究项目的情况。
在非常有建设性的几次座谈中 , 我们和多数的学校达成了继续合作,进行师生方面的互访的。参观的当地小学校长也表示非常愿意和中国孩子进行互动交流,比如共同主题的艺术创作。
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更广泛的合作。
Education is not the learning of facts,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to think!
-Albert Einstein